新闻动态 NEWS

小举措缓解低颅压性头痛

2022-06-16 316
分享到:

近日,大竹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朱盛主任医师通过一个小举措——让患者“躺平”,成功治好了患者的“头痛”顽疾。

image.png 

据了解,患者某于2个月前出现头痛,枕部和额部出现钝痛或搏动样头痛,伴有眩晕耳鸣。患者症状逐渐加重,并与体位明显相关,站立活动后出现或加重,睡下平可减轻或消失。为缓解头痛症状,患者多处就医无好转,反而症状加重,还出现恶心呕吐。随后来到大竹县人民医院检查发现颅内双侧积血,已形成了慢性硬膜下血肿,左侧少右侧多。

神经外科会诊后对患者进行了右侧微创钻孔引流术,术后1周左右头痛缓解,但拆线后站立或下床活动时仍出现头痛症状。神经外科朱盛主任查房考虑低颅压性头痛(之前低颅压导致了慢性硬膜下血肿),并过磁共振平扫+增强检查证实了该诊断。

针对这种症状,朱盛给患者制定了“躺平”的治疗方案,嘱咐患者卧床去枕休息,同时给予大量的补液治疗,吃富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“躺平”后,李阿姨的头痛得到有效缓解,出院后20余天返院随访时,李阿姨恢复良好,行走自如,复查脑CT颅内积血不见了,低颅压表现完全消失。

相关科普:低颅压性头痛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脑脊液压力降低(<70mmH2O)导致的头痛,是神经科就诊患者中较少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,不易诊断,容易误诊。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,尤其是影像学的普及,对此病有了新的认识。任何年龄段都能发病,青年人发病率较高。头痛多见于枕部和额部,轻至中度的钝痛或搏动样头痛,缓慢加重,常伴有恶心呕吐,眩晕耳鸣,颈僵或视物模糊等,与体位有明显相关,立位时出现或加重,卧位时减轻或消失,常在直立后15分钟出现头痛或头痛加剧,卧位缓解或消失。

针对低颅压性头痛的治疗,首先要明确低颅压头痛的病因,如果出现了脑脊液漏的问题就需要及时的补漏;其次患者绝对卧床,给予大量的补液治疗,促进脑脊液的生成;最后现在可以通过手术技术进行治疗,如果发现哪个地方有脑脊液漏,可通过脑脊液漏的修补,这样就可以对低颅压头痛给予有效的病因治疗。综上而言,出现低颅压性头痛首先要到医院进行诊治,应该要明确病因,然后再对症治疗来进行更加有效的改善。患者的情况只是个例,目前也在继续随访观察中,部分病例需要进行硬脊膜外注射自体血或者进行脑脊液漏的修补。